無人機,人們并不陌生,無人機飛手作為一項職業,也越來越多的得到人們的關注。近日,互聯網研究機構艾瑞咨詢發布了《2016年中國無人機行業研究報告》,稱我國小型民用無人機市場進入快速成長期,預計到2025年,國內小型民用無人機市場總規模將達到750億元。
在這個新生事物日漸改變著我們的生活的同時,無人機“駕校”誕生了,“交規”也隨之出爐了。2015年12月29日,國家民航局飛行標準司發布《輕小無人機運行規定(試行)》,規定不得酒駕,駕駛一定等級無人機需持駕駛員執照等,被圈內人士認定為首部無人機“交規”。
雖說隨著無人機的大熱,無人機飛手也成為一個新的“金飯碗”,但實際上,與國內2016年預計40萬的無人機銷量、10萬左右的從業人士相比,獲得AOPA、ASFC、UTC等頒證機構合格證書“持證上崗”的飛手加起來也不到1萬人。
一面是熱血的朝陽產業,一面是蠻荒的行業生態,作為一個帶電的高速飛行機器,安全隱患一直是無人機繞不開的話題,而飛手們也如散兵游勇般各自開疆拓土。
現狀:高收益與高風險并存
劉士清作為入行5年的資深飛手,在提到行業的薪資水平時微微一笑,指著咖啡廳外來回穿梭的車流說到:“無人機飛手好比汽車駕駛員,首先得有駕駛證,有了證以后,老司機一般比新手賺的多,懂得修車的老司機比普通老司機賺的多。”
“無人機也是一樣,僅僅會飛,每個月的薪水也就幾千元。經驗豐富的飛手,情況就各不相同了。有些資深的飛手不僅操控技術好,還懂得維修、參與新機型的研發試飛、能參加航展等等,這部分人確實會獲得高額的報酬。”劉士清說道。
至于劉士清本人的收入水平,劉表示,自己主要負責航拍,實行的是彈性工作制,一個月平均能接3~4個航拍任務。根據客戶的需求、拍攝的難度系數以及拍攝的時間周期,每個任務的報價從幾千元到幾萬元不等。
“無人機飛手這項職業不要求你一天8小時都在工作,但這并不代表這項職業很輕松。比如拍攝時要考慮對光的要求,對天氣的要求,起早貪黑是常有的事情。還有對特定景別的要求,為了取幾個鏡頭的景,我們經常要驅車幾百公里。”劉士清說。
然而在劉士清看來,這項職業最大的壓力不僅僅來自于工作本身,更多的是來自于對設備及地面人員的安全保障,“我們操作的無人機單價通常都達到幾萬元,飛機上天以后,不僅要完成好航拍任務,還要保證飛機能安全返航并降落。無人機空中出現機械故障,墜機、炸機甚至失蹤,這些風險都是客觀存在的。所以新手進入無人機行業時,需要進行培訓,懂得一定的飛行安全與技巧后,使得人機飛行相關的每一個細節都考慮到位、預防到位并處理到位,這樣才算是一名合格的無人機飛手。”劉士清補充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