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播一粒子,秋收萬顆糧。眼下正值春耕春種時間,湖北荊門市鄉村田間地頭,開始農人和農機一同忙碌的場景。隨著農機技術的進步,高大上的植保無人機也陸續飛上田頭,助力農戶春耕。
據了解,植保無人機的橫空出世,也讓植保無人機“飛手”成為農業行業中最新興的熱手職業,農忙時節,他們月收入過萬元,但人手依然非常緊缺。
無人機植保“飛手”不好當
與傳統噴灑方式相比,無人機作業噴灑,農藥浪費少、均勻度高、霧化好、效率高,具有高效、便捷、安全的特點,因此,近兩年,無人機就陸續被飛手這一職業引進鄉田。
但植保無人機屬于高科技產品,且具體操作使用存在一定技術難度,在缺少相應的使用培訓情況下,普通農民很難自主準確操作與使用。相比其他農機使用,植保無人機更需要“專業”型的飛手。
植保作業的對象是關于民生大計的農業,關系到大家舌尖上的安全,容不得半點大意,要懂得不僅僅是無人機的操作,還得精通農業知識,包括農作物主要病蟲草害、藥劑學常識、施藥技術、作業規范等,要成為專業的“飛手”,農業知識與飛行技能同等重要。
不同環境、不同農作物的植保技術要求都不一樣,比如海邊風速大,飛機速度要慢一點,相應的肥、藥的濃度也調低一些。因為無人機植保行業屬于新興行業,因此在植保環節中,關于作業中用藥量、用水量、飛行速度等諸多細節都要靠具體實踐總結出相應規范的參數,以此來保障植保的質量,誤噴、漏噴和多噴都將影響安全生產。
不同于東北等地規模農業大片平整土地,一些南方城市規模農業生產環境復雜,農田中豎著電線桿的情況時常有之,復雜多變的實際作業環境,也給無人機植保作業帶來較大的挑戰。
90后小伙王躍棟去年曾到福建山區某地為煙草進行植保作業,一到現場他就傻了眼。“田里都是電線桿,一塊田里十幾根都有的,密密麻麻像掛滿了蜘蛛網。”王躍棟說,面對此類情況,只有操作前認真設計好方案,操作時細心再細心。
農業植保“飛手”短缺
記者采訪了解到,很多農村地區無人機植保服務尚處于起步探索階段,以及無人機植保“飛手”專業性要求高,且“飛手”短缺,尤其以有實戰經驗的專業型從業者更缺。
在實際操作應用上,不乏有植保無人機既出現排隊等候飛手的現象,也出現閑置現象。
因為看中植保無人機的高效性,某臨海種糧大戶老郭前兩年花了10多萬元買一臺機器。然而買的時候動心,用的時候糟心。早期機器功能不完善不好用,實際操作時不會用,如今這臺無人機卻成了閑置品。
專業的植保無人機“飛手”需同時具備無人機操作知識和農業知識,懂農業的農戶偏老齡化操作不來,會玩“飛機”的年輕人不懂農業或者對農業不感興趣。
如何破解“飛手”短缺尷尬
隨著植保無人機購置補貼的試點推廣,農戶購買植保無人機的負擔減輕了,那么如何提高無人機的利用效率,使其真正轉化為田間地頭實實在在的效益與價值?
椒江種糧大戶楊燈某的合作社里有6臺植保無人機。機器雖說是這兩年才買的,但在買機器前,楊燈某先讓自己90后的兒子及兒媳去考了無人機的“駕照”。
楊燈某認為,無人機飛防是未來植保的發展趨勢。“操作無人機這種事情還是得讓年輕人來,操作先學會,其他的可以慢慢摸索。”
除了培養接班人,為了提高合作社無人機的利用率,積極實現“飛出去”戰略,楊燈某還選擇將無人機托管給有飛行資質的服務機構,合作社對外承接農戶的無人機飛防服務,對方除了派出專業無人機駕駛員進行無人機飛防作業的同時,還負責無人機的檢修、維護等。“去年,我們作業面積過萬畝,不僅是水稻,還給松樹打過藥,有時候都忙不過來。”
農業植保相對應的飛手需求大,但隨著近幾年的發展,相配套的服務包括培訓、維修、保險、租賃等也逐漸興起。
如果您想加入無人機植保隊伍
那就過來異能無人機學習植保無人機技術吧~